认知历史主义的新方向 ——《认知、文学与历史》评介
浏览量:
发布时间:2019-03-12

    认知文学研究打破了长期横亘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壁垒,把情感理论、达尔文进化论、神经科学、认知语言学、认知进化人类学、认知进化心理学、发展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等认知科学的理论用于文学研究,注重从心智的角度研究文学,尤其是文学阅读,开辟了一个新的跨学科文学研究领域,派生出两大研究范式:一是以欧洲大陆为主的认知诗学研究,一是以北美为主的认知文学研究①。经过“大约30年”(Jaén et al., 2012: 18)的“孕育、发轫、生成和发展”(熊沐清, 2015: 1),认知文学研究现已衍生出认知诗学、认知生态批评、认知叙事学、认知后殖民研究、认知历史主义、认知酷儿理论、神经认知诗学、认知马克思主义、文学达尔文主义、认知美学、神经美学、心智美学、具身美学和达尔文美学等多种研究范式。自2002年Richardson和Steen (2002) 在《今日诗学》(Poetics Today)第一期的“文学与认知革命”专刊的“序言”中打出“认知历史主义”的旗号以来,认知历史主义在国外经过十多年的孕育,现已初具雏形,成为认知文学批评和认知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(Richardson et al., 2002: 5;Zunshine, 2010: 26)。Jaén 等(2012)指出:近几年,在文学和认知研究中,人文研究既关注生物和进化方面的因素,又强调文化和历史的因素;以后的认知文学研究将融合历史、文化和生物的因素,进行跨学科研究,“认知”的标签将会弱化。两年后, Mark J. Bruhn②和Donald R. Wehrs③合编的《认知、文学与历史》(Cognition, Literature and History)就体现出认知文学研究的这种趋势,弱化“认知”的标签,强调生物、文化和历史的因素,把“认知”“文学”和“历史”看作心智结构的三个不同维度(1213),尤其从“历史”的维度和跨学科视角探讨了认知文学研究,拓展和深化了当下的认知历史主义研究。